綠色轉型與高質量經濟發展
- 發布時間:2024-08-27 09:31:45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8月21日電 8月21日,聚焦“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主題,中宏論壇第五十二場在線研討會圓滿召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長聘副教授董豐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董豐的發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全面部署。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綠色轉型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提出了一系列內容豐富、有針對性、操作性強的政策舉措。《意見》擘畫了我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宏偉藍圖,為綠色經濟成功轉型制定了清晰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明確《意見》精神是把準我國綠色轉型前行方向和加快實現全面綠色轉型目標的重要前提。
一、綠色轉型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綠色轉型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重要論斷。中國式現代化內涵豐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三中全會提出的未來五年的重要改革任務之一。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這也是2035年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在此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鍵時點,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為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度謀劃發展。
綠色轉型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這一論述闡明了綠色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的緊密聯系。綠色轉型內嵌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環節之中,沒有綠色轉型就不可能實現高質量發展。近年來,綠色轉型催生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顛覆性、前沿性的綠色科技創新成果,一大批新興綠色產業蓬勃發展,推動了產業的升級轉型和效率的提升。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生產力發展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模式,通過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綠色生產力提升了全要素生產率、實現了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實現高質量發展,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未來要繼續支持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同時,要進一步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全方位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體系,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
二、如何理解“加快”和“全面”
三中全會和《意見》都指出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如何理解“加快”和“全面”兩個關鍵詞是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綠色轉型精神的關鍵。“加快”代表了緊迫性,“全面”代表了戰略性。
為什么要“加快”?我國經濟社會低碳轉型已具備良好基礎,有條件穩步持續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在推進綠色轉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十四五”前三年,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全國能耗強度累計降低約7.3%。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全球最大、發展速度全球最快。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6.53億千瓦,約占我國發電總裝機的53.8%,風電光伏發電合計裝機達到11.8億千瓦,已超過煤電裝機。推動傳統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目前已累計退出鋼鐵落后產能1.5億噸以上,完成鋼鐵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1.34億噸,壓減粗鋼產量超4000萬噸,培育近5100家綠色工廠。同時在體制建設和政策實施層面,基本構建形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綠色財政和綠色金融穩步開展、效果顯著,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投資從2012年8253.6億元增加到2022年9013.5億元,中央財政相繼設立近20項專項資金,重點解決污染防治、生態建設及應對氣候變化關鍵問題;截至2023年末,綠色貸款余額達30.08萬億元,累計發行綠色債券超過7000億元,極大地支持了綠色低碳發展。以上事實意味著我國經濟社會低碳轉型已具備良好基礎,有條件穩步持續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同時,三中全會和《意見》為了綠色轉型提供了明確的時間線和路線圖,在有限的時間里實現全面綠色轉型這一偉大目標需要有一定的緊迫感,加快改革步伐。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3060”偉大目標、三中全會改革任務目標,以及《意見》中提出的“到2030年,重點領域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減污降碳協同能力顯著增強;到203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廣泛形成,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取得顯著進展,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等等綠色轉型目標。全面綠色轉型改革任務刻不容緩,需要時刻保持強烈的緊迫感和危機意識,準確領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意見》精神,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大干快上。
為什么要“全面”?綠色轉型不僅僅是指某一個方面或某些方面的轉型,而是整個社會全方面從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向綠色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變,是從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頂層戰略層面去考慮的,需要樹立全局意識和系統概念。綠色轉型涵蓋經濟社會中的方方面面,除了物質層面,也包括了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和思想狀態的轉變。《意見》指出,要堅持全面轉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綠色轉型的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方位、全領域、全地域推進綠色轉型,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因此,綠色轉型是系統化的概念,需要不斷健全綠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既要建立健全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等政策舉措和標準體系,保持政策一致性,形成政策合力;也要全面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形成綠色循環經濟和全民綠色發展;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先立后破”,在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規劃傳統能源的逐步退出路徑與新型能源的發展路徑,加強碳排放管理,健全碳市場交易制度、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制度,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三、綠色轉型對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面綠色轉型通過發展綠色技術和碳捕捉技術等前沿技術,能夠有助于降低和轉化二氧化碳總排放,降低單位能耗,促進“雙碳”目標的實現。同時,通過支持污染防控技術發展和相關設備的更新換代,減少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對于自然環境的污染,實現自然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在這一過程中也要依靠國際合作,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氣候治理體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美麗地球家園,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推動創新性綠色產業發展,重塑市場供給和需求。全面綠色轉型意味著產業的創新升級,是重塑產業市場供給和需求格局的契機。《意見》指出,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當前,我國面臨著需求不足和結構有待優化的挑戰。隨著綠色轉型的推進,在供給層面,有助于改變傳統生產力發展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模式,進而發展出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綠色生產力,在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同時,提升全要素生產力。綠色技術不是簡單的轉型,而是伴隨著重大的產業升級,進而可能提供新三樣之外的新十樣、新百樣,不但有技術創新引領的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而且可以提升出口質量,實現供給結構優化和供給水平提升的雙重有利局面。在需求層面,綠色轉型需要構建綠色生產所需的設備和基礎設施,這可以增加與之相關的新型綠色投資;而新型綠色產品的優質供給也能創造綠色消費需求,推動我國居民消費傾向的增加和出口的增加。此外,綠色轉型可能涉及長期消費投資習慣的改變,進而可能影響國內外需求側。由綠色轉型引致的市場供給和需求重塑不僅能從總量上帶來經濟社會發展增量,而且將從結構上優化產業布局、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
引領新的產業競爭維度,打造新型產業競爭力。綠色經濟將是未來全球新的競爭維度,如果中國能夠主動把握好這一契機,掌握綠色轉型發展的先機,那么在未來的全球競爭和合作中將引領新的產業競爭維度。過去,我們國家的產業競爭力來源于工業化、城鎮化以及廉價勞動力紅利,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放緩以及人口紅利的消散,需要尋找新型產業競爭力以維持產業的持續發展。綠色轉型和綠色創新技術發展便是這樣一個機會,可以看到當前在新能源領域我們國家已經初步具備這種競爭力。接下來,需要繼續著力培育有競爭力的綠色低碳企業,打造一批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并在全球范圍內起到引領作用,獲得更多的國際話語權,并掌握制定行業標準的主導權,這有助于打造新型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