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的機遇與挑戰
- 發布時間:2024-08-27 09:34:27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8月21日電 8月21日,聚焦“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主題,中宏論壇第五十二場在線研討會圓滿召開。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副所長史英哲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第一,談談綠色金融的發展機遇。
首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以雙碳工作為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碳”是引領,也是未來工作的抓手。其次,堅持全面轉型。堅持協同轉型,科學設定綠色轉型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作出具體的部署和要求。
全會提出了主要目標:到2030年,重點領域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減污降碳協同能力顯著增強,主要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和標準體系更加完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到203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廣泛形成,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取得顯著進展,主要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進入綠色低碳軌道,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其中,提出幾個具體目標。一是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達到15萬億元左右。當前規模在8萬億元左右,年增速將近10%。二是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高到25%。2023年,中國能源消費在57億噸標準煤,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費為10億噸,占比17.7%。其中煤炭占比近十年下降了超過8個百分點。但由于22/23年保障能源安全,占比上升,23年上升了1.7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達到了三分之一,風力光伏發電量占15%,即不到非化石能源發電量的一半。意味著未來2030年風光發電量至少要翻一翻。2023年并網的風光裝機容量超過10.5億千瓦。未來風光投資規模5萬億元。實際上,2023年電源投資1萬億元,電網投資5千億元,合計1.5萬億元的投資規模。三是到2030年,抽水蓄能裝機容量超過1.2億千瓦。一萬億元左右的投資規模。四是2035年,新能源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中國國內年銷售機動車大約三千萬輛左右,如果新能源車達到兩千萬,對應的市場規模3-4萬億元;五千萬到一億輛的電動兩輪車,對應規模1-3千億市場規模。五是到2030年,大宗固體廢棄物年利用量達到45億噸左右,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
這些具體目標背后有萬億級綠色金融需求,另外還包括低碳或零碳的交通樞紐建設,高速沿線光伏建設,低碳化交通工具,低碳建筑,低碳消費品等等,“低碳+”的普及,將給綠色金融的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據人民銀行統計,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從2017年末的7.1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末15.9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7.5%。2017~2021年,綠色貸款不良率最高為2019年的0.73%,最低為2021年的0.13%,平均不良率為0.4%,不及商業銀行貸款整體不良率的三分之一,這充分說明了綠色貸款的投向是代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是高質量的金融資產。當金融資本用來支持新質生產力,就意味著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如此既能夠成就社會和地區的發展,也能夠成就金融自身的可持續發展。2023年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30.08萬億元,同比增長36.5%,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6.4個百分點。
第二,發展綠色金融面臨的挑戰。
一是“碳”標準基礎薄弱。文件在完善綠色轉型政策體系中,明確提到了健全綠色轉型財稅政策,豐富綠色轉型金融工具,優化綠色轉型投資機制,完善綠色轉型價格政策,健全綠色轉型市場化機制,構建綠色發展標準體系。在實現社會低碳綠色發展的進程中,綠色發展標準體系是基礎,即需要盡快建立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制定企業碳排放和產品碳足跡核算、報告、核查等標準,進一步推進“生態權益”的核算核查標準,才方便進一步圍繞著“碳”或“生態權益”展開財稅措施、金融工具、投資機制、價格政策以及市場交易機制。
二是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業務參差不齊。
三是需要建立有效、一致的激勵機制。綠色金融除了碳減排支持工具之外,鮮見有效的激勵機制。近些年綠色金融的發展,更多體現在總量上,體現在概念上。文件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支持綠色信貸發展。鼓勵地方政府通過多種方式降低綠色債券融資成本。一方面近些年的相關激勵效果不明顯,另一方面在經濟不振地方財政困難的當下,相關激勵機制更難實施。
四是行業發展需要穩定的預期。新能源電力行業,風電光伏的產能過剩導致行業預期悲觀,新能源電力上網價格波動大以及電力補貼落實難,導致綠色能源行業現金流預期困難。政策變動太大不利于穩定預期,不利于市場進行定價,結果就是金融資源無法有效的支持相關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