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宏觀政策協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 發布時間:2024-09-19 09:10:55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9月9日電(記者 王鏡榕)在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稕Q定》指出,“鼓勵和規范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耐心資本作為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舉措,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
近日,中宏觀察家、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戴穩勝就相關話題接受本網專訪。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與發展耐心資本
中宏網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睆娬{“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您對此怎么解讀?
戴穩勝:《決定》指出要“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這意味著政府要通過設立和引導各類投資基金,加大對具有長期發展前景、技術創新潛力大的項目和企業的支持力度。這不僅能有效解決新質生產力相關企業初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還能引導社會資本向實體經濟和新興產業傾斜,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新質生產力,即在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涌現出的,以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等為代表的新興生產力形態。天使投資、風險投資與私募股權投資等股權投資方式,以其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決定》鼓勵和規范這些投資方式的發展,對于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快速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鼓勵多元資本參與。要拓寬股權投資資金來源渠道,鼓勵多元資本參與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包括引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各類主體加大投資力度,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股權投資市場。同時,要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和保護,提高投資理性和風險意識。
二是進一步規范市場運作。鼓勵股權投資發展的同時還要加強市場監管和規范化運作,建立健全股權投資行業法律法規體系,完善監管制度和風險防范機制。加大對股權投資機構的監管力度,防范金融風險和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同時,政府基金應加大專業團隊建設,要加強對投資項目的評估和篩選,確保資金流向具有成長潛力和社會效益的項目。
加強宏觀政策協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中宏網記者:《決定》提出,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強調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都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您對最新進展和下一步著力點怎么看?
戴穩勝: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間點上資產與負債總量及結構的綜合統計表,不僅反映了國家經濟總量的規模與結構,還揭示了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與潛在風險。它如同一面鏡子,讓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國家經濟的“家底”,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
《決定》明確提出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并將經濟政策與非經濟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這一決策標志著我國宏觀經濟管理邁入了一個新階段,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的編制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數據的實時性、準確性和全面性得到了極大提升,為宏觀經濟分析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更加堅實的數據基礎。然而,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我們仍需進一步深化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特別是在環境、社會等維度的綜合考量上,要力求全面反映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狀況。
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是對政府各項政策進行系統性、協同性評估的重要機制。它要求我們在制定和執行政策時,不僅要關注經濟政策本身,還要充分考慮非經濟政策(如社會政策、環境政策等)對經濟運行的影響,確保各類政策在目標、方向和力度上保持協調一致,是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同時,這一評估機制還能促進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下一步的幾個著力點:一是進一步完善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的編制方法和體系,加強數據質量控制和共享機制建設。同時,要注重將環境、社會等維度納入資產負債表的考量范圍,全面反映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狀況。
加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要建立健全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的指標體系和方法論,加強跨部門間的溝通與協作機制建設,形成政策制定和執行的合力。
提升政策執行與監督能力:要加大對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力度,建立健全問責機制。加強政策執行效果的評估與反饋機制建設,及時調整和完善政策措施。
推動綠色轉型與高質量發展: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升級、加強社會治理等方式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提升營商環境,打造外商投資中國新高地
中宏網記者:結合商務部近期發布的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數據,您對進一步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打造外商投資中國新高地有何前瞻和建言?
戴穩勝: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7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1654家,同比增長11.4%,顯示出外國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持續信心和積極態度。當前,全球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債務風險加大、地緣政治沖突等外部因素,特別是中美貿易爭端,使得全球投資活動趨于謹慎,部分外資可能選擇觀望或轉向其他市場。
下一步,圍繞打造外商投資中國新高地,建議:一是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提升外資吸引力:
優化外資審批流程:簡化外資準入程序,提高審批效率,降低外資進入成本。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外資審批的在線化、智能化,提升服務質量和透明度。
完善外資保護機制:加強對外商投資權益的法律保護,建立健全外資投訴處理機制,確保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
擴大市場準入:進一步放寬外資市場準入限制,特別是在高端制造、現代服務、科技創新等領域,鼓勵外資參與中國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二是優化外資結構,促進產業升級:
引導外資投向高技術產業:通過政策激勵措施,引導外資更多投向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推動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支持外資研發中心建設:鼓勵有競爭力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加強技術創新合作,提升中國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促進外資與本土企業融合發展:通過合資合作、股權并購等方式,促進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的深度融合,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三是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外資信心:
加強法治建設:進一步完善與外商投資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提高法律法規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為外資企業提供穩定、可信賴的法律環境。
優化政府服務:加強政府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效率,為外資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
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加強政府與外資企業的溝通交流,建立健全常態化、制度化的溝通機制,及時解決外資企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四是加強國際合作,拓展外資來源: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加強與國際經濟組織的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規則的制定和完善,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外資“引進來”創造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
拓展外資來源地:加強與德國、新加坡等投資大國的合作,積極吸引更多高質量外資。同時,關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潛力,拓展多元化的外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