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完善綠色財政體制機制
- 發布時間:2024-09-23 08:30:04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9月23日電 本網綜合報道,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健全綠色轉型財稅政策。積極構建有利于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和資源高效利用的財稅政策體系”“完善綠色稅制,全面推行水資源費改稅,完善環境保護稅征收體系”。
中央財政加強資源統籌,綜合運用多種政策措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據統計,近5年,中央財政安排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資金約3000億元,年均增長9%以上。今年,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安排340億元,繼續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工作;水污染防治資金安排267億元,加強大江大河、重要湖泊、重點海域保護治理;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安排1121億元,引導地方加強生態保護。
各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完善綠色財政體制機制。云南進一步完善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制度,將生態功能價值、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等納入資金分配因素;浙江創新構建綠色發展財政獎補機制,將財政獎罰與地方政府努力程度、生態環境質量掛鉤;黑龍江建立健全水、大氣、森林、草原等重點生態要素省內橫向補償機制,獎優罰劣引導全省市縣開展生態環境治理工作……
“目前,我國已逐步構建起以環境保護稅為主體,以資源稅為重點,以耕地占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消費稅等稅種為輔助,并以其他稅費優惠政策為補充的‘多稅共治’‘多策組合’的綠色稅收體系,在資源開采、生產、流通、排放等多環節發揮著抑制企業耗能與排污總量、鼓勵企業節能減排的‘雙向驅動’作用。”李旭紅說。
綠色轉型持續加快,帶動綠色產業發展。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1—7月,清潔能源發電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2.1%,占電力生產行業銷售收入比重為35.7%;高耗能制造業銷售收入占制造業比重為30.7%,較上年同期下降0.8個百分點;工業企業購進環境治理服務同比增長18%,企業加大環保投入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認為,下一步,面向綠色發展優化稅制結構,應從擴大稅收調控范圍和增強調控力度兩個方面著手,統籌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等中長期目標,增強稅收在資源節約、污染物減排等領域的作用。同時,需進一步研究各稅種稅收優惠政策之間的邏輯關聯,從整體上提高稅收政策體系與稅制結構的匹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