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保護與中國省級新質生產力:經驗分析
- 發布時間:2024-10-05 11:14:38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9月25日電 9月25日,聚焦“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主題,中宏論壇第五十三場在線研討會召開。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沈國兵應邀出席研討會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沈國兵發言:
近年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上升、美國對華摩擦頻發、地緣政治沖突升級等拖累了世界與中國經濟增長。在世界經濟增長復蘇乏力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著結構性矛盾與發展壓力。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尋求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中國高質量發展實踐。
為此,第一階段提出新質生產力。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強調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第二階段豐富了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特征。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第三階段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寫入黨的決定。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結果,不能就發展新質生產力進行因果循環論證,更需要迫切探究促進新質生產力水平提升的動力來源。為了更好地探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沈教授根據新質生產力的特征,將新質生產力細分為三個次維度,即高技術生產力、高效能生產力和高質量生產力。
同時,擬探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否能促進新質生產力水平提升。究其原因,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政策舉措。”由此,新質生產力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依賴尤為顯著。
結合我們的課題研究發現,第一,加強省級知識產權保護顯著提升了中國省級新質生產力水平,并且對東部省份、經濟發達省份和高人力資本省份的促進作用比對比的省份更大。第二,加強省級知識產權保護能顯著提升省級高效能生產力和省級高質量生產力水平,而對省級高技術生產力的影響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