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
- 發布時間:2025-01-30 09:13:27
- 來源:中宏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5年重點任務之一是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4.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3%,城鄉居民收入比降至2.34,差距進一步縮小。應該乘勢而上,聚焦縣域這個城鄉融合發展的肯綮,構建新質生產力承載體系,強化新質生產力創新賦能,激活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加快形成先進生產力質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推動特色產業發展,構建新質生產力承載體系。產業是承載具備高素質的勞動者、蘊含新技術的勞動資料、更廣范圍的勞動對象的載體,須規劃引導、突出重點、銜接城鄉,持續推動縣域特色產業發展。準確把握功能定位,根據大城市周邊縣城、專業功能縣城、農產品主產區縣城、生態功能區縣城、人口流失縣城的不同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分類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立足縣域經濟單元易于統籌城鄉要素資源的優勢,借助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有利契機,堅持錯位發展原則,重視一般性制造業發展,融入先進制造業分工體系,以現代農業為核心,健全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依托特有旅游資源,發展特色旅游產業,形成以城帶鄉的產業發展格局。發揮縣域在城市群體系中的節點功能,建設通聯大城市,銜接鎮、鄉、村的商貿流通網絡,打造區域性工業品和農產品分撥中轉中心,發展新型消費集聚區,滿足城鄉居民消費升級需求,健全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支撐縣域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加快科技要素流動,強化新質生產力創新賦能。發揮科技創新增長極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科技要素向縣域流動,強化創新主導作用,賦能先進生產力業態的形成。區域中心城市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步伐,集聚科技資源與創新要素,建立科技創新增長極,通過“一城多園”的科技城建設模式,實現科技要素向縣域的空間溢出,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設立研究分中心,特別是在縣域建立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創新試驗田,以科創要素搭建起城鄉融合發展的“橋梁”,引導企業在縣域布局中試基地,爭取科技創新成果的落地轉化,擴大縣域吸納城鄉人口就業的能力。加強對縣域科技的財政支持力度,根據縣域財政支持企業科技創新投入的一定比例,省級、地市級財政資金給予相應補助,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申報科技部創新型縣(市),通過科創發展新樣板的打造,探索創新驅動發展新路徑,為周邊縣域以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提供經驗借鑒。
培育生產力諸要素,激活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以特色產業為載體,科技創新為驅動,培育高素質勞動者、新型勞動資料和新的勞動對象,激活新質生產力,以新動能助推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對標縣域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要求,統籌域內職業學校、技工學校、培訓機構、企業等教育培訓資源,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城鎮就業人員適應勞動市場需求變化的能力,提升進城務工人員從事非農產業的能力,通過農村致富帶頭人、高素質農民等專項培訓班的開設,以及對返鄉創業創新人才的吸引,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本積累,全面夯實城鄉融合發展的人才基礎。促進新型勞動資料在縣域經濟生產活動中的應用,把自動化制造設備等新的勞動工具應用于制造領域,將無人機耕作、智能牲畜監測、自主農業機械等新型勞動資料投入到現代農業生產,開展工業用地賦能提質行動,有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城鄉土地高效利用。探索更廣范圍的勞動對象,利用新技術改造傳統材料,把新材料作為勞動對象,專業化生產滿足先進制造設備所需的關鍵零部件,逐步推進經過基因工程技術改良的農作物新品種的規模化種植,推動縣域特色農業的發展。暢通城鄉之間資源和商品的流動,確保縣域范圍內新質生產力諸要素實現優化組合的躍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原動力。(作者:劉晗,系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研究院教授。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長江上游生態功能區農戶相對貧困識別及綠色減貧機制研究”【20CGL03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