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金融強國目標,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 發布時間:2025-02-05 11:06:20
- 來源:中宏網
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作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重要內容。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再次強調“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進一步為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指明了航向。
科技金融:促進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升級。當前,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以產業升級構筑國際競爭新優勢是新形勢下我國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的必然選擇。科技創新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有效支撐。近年來,我國科技金融快速發展,有力推動了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三鏈協同。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24年末,“專精特新”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科技型中小企業獲貸率接近50%。科技、產業、金融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將有效引導金融資源充分投入科技創新的關鍵環節,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綠色金融:引導資金投向,推動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在氣候問題成為全球性挑戰的背景下,世界各國以“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為指引,進行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綠色金融作為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市場化手段,能夠有效引導金融資源往綠色低碳領域配置。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我國綠色貸款同比增長25.1%,顯著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跨部門跨產業的配合協作,持續提升綠色金融服務供給質量。
普惠金融:擴大金融覆蓋面,服務民生福祉。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近年來,我國出臺多項措施,推動普惠金融量增、面擴、價降。截至2024年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32.93萬億元,同比增長14.6%,普惠小微授信戶數超過6000萬戶,已經覆蓋了約1/3的經營主體。建立健全普惠金融體系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未來需要不斷拓展普惠金融的下沉深度和覆蓋廣度,確保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涉農主體等獲得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務。
養老金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滿足多層次養老需求。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為31031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2.0%。養老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此背景下,金融能夠通過綜合應用理財、保險、信貸等金融工具,有效管理社會成員的養老風險、高效利用養老儲蓄、減少老年貧困,進而滿足全社會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需求,成為支撐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數字金融:加強數字化轉型,助力金融服務提質增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數字金融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為關鍵驅動,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競爭力,在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未來,需要進一步完善數字金融治理體系,提高數字化監管能力和金融消費者保護能力,積極穩妥推行數字人民幣,助力金融強國建設。
新時代新征程,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錨定金融強國目標,做好五篇大文章,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作者:何青,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東堯,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成果[24XNN00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