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牢食品安全底線 織密全鏈條監管防護網
- 發布時間:2025-03-26 10:44:24
- 來源:中宏網
食品安全關乎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最基本的公共利益之一。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部署多項政策舉措。針對食用農產品種植養殖和食品生產、貯存、運輸、寄遞和配送、銷售、消費、進口等覆蓋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各環節監管銜接存在的問題,意見提出了8個方面需要健全完善的協同監管措施和機制,共21條具體措施。這一意見的出臺,釋放出國家堅決守護食品安全底線、強化全鏈條監管的鮮明信號。
食品安全,“國之大者”,民之根本。從“米袋子”到“菜籃子”,從校園食堂到平臺外賣,食品的安全與否,直接關系到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從生產、加工、流通到消費,涉及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食品安全風險的源頭。如果監管體系存在漏洞,食品安全事件便可能頻發,直接影響公眾健康,甚至引發社會信任危機。因此,織密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防護網,不僅是守護“舌尖上的安全”的必要舉措,更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具體體現。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屢見不鮮,從農獸藥殘留超標、食品添加劑超標、假冒偽劣食品,到校園餐飲和平臺外賣的不規范經營,種種問題暴露出部分環節監管缺失、企業責任缺位以及社會監督不足的現象。意見直面當前食品安全治理中被高頻曝光的重難點問題,強調了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地方政府的屬地責任、監管部門的防控責任與行業部門的主管責任等,抓住了全鏈條責任這一關鍵點。食品行業多元龐雜,既包括充分實現現代化大規模生產的食品加工業,也包括集中化程度極低、小而散的各類餐飲企業,還包括“看天吃飯”極易受到氣候、土壤、水資源狀態影響的農產品生產及加工行業,很難單靠一支監管力量去解決,也無法僅靠抽樣檢驗等一般產品的監管方式去控制風險。因此,唯有建立覆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體系,形成從源頭治理到終端消費的閉環,才能有效減少食品安全隱患。
落實嚴審督察責任,完善銜接機制,是非常重要的。要織密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防護網,政府必須強化法律法規建設,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標準,并加強執法力度。意見明確許可部門要嚴審、監管部門要督查。尤其是面對管許可不管檢查的分工,意見要求在責任分工的基礎上完善銜接機制。對因制度缺失而出現監管協作難的問題,意見做了補缺要求。如針對散裝液態食品的運輸,意見提出建立實施散裝液態食品運輸準運制度,制定實行運輸準運制度的散裝液態食品重點品種目錄。對于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食品的安全風險,意見要求商務部要會同海關總署、市場監管總局建立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食品負面清單,將明令暫停進口的疫區食品以及因出現重大質量安全風險啟動應急處置的食品等列入負面清單并實時調整。
加強源頭治理,夯實食品安全基礎。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在源頭。意見強調,要嚴把農業投入品使用關,強化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等源頭治理,確保食品從“第一公里”開始就符合安全標準。這就要求農業生產企業嚴格執行標準化生產,監管部門加強抽檢和溯源管理,從田間地頭到養殖場,確保食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可控可查。只有嚴控源頭,才能防止問題食品進入市場,保障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強化全過程監管,筑牢安全防護屏障。食品安全問題往往出現在生產、流通、銷售等多個環節,因此必須建立全鏈條監管體系。意見明確,要加快建設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推動食品生產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強化日常監管和執法力度,確保食品加工、儲存、運輸等環節不出紕漏。同時,要加強食品生產環境治理,防范微生物污染、非法添加等問題,確保每一道食品安全關口都有人把關、有人負責。
嚴控市場流通,守住消費端安全防線。終端消費環節是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關口,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部分。意見提出,要加大市場監管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食品造假、非法銷售等違法行為,同時加強網絡食品安全監管,確保線上線下食品質量一致,此外,推動食品安全社會共治,讓消費者、行業協會、新聞媒體等共同參與食品安全監督,形成全社會關注、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壓實責任,形成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食品安全監管不僅是市場監管部門的職責,更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協同。意見明確了地方政府、監管部門、生產經營者的責任,要求建立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確保食品安全問題“零容忍”。同時,要推動食品安全立法完善,提高違法成本,讓不法分子付出沉重代價,從而形成強有力的震懾作用。
食品安全無小事,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可能帶來嚴重后果?!蛾P于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的出臺,堅持問題導向、突出務實管用,持續深化改革破解監管難題,體現了黨和政府堅決守牢食品安全底線的決心,為我國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制度保障。各級政府和監管部門要嚴格落實意見要求,織密食品安全監管防護網,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讓每一份端上餐桌的食品都經得起考驗。(作者:劉彤,《中國食品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