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基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 發布時間:2025-03-31 11:42:49
- 來源:中宏網
在2025年全國兩會擘畫數字中國新藍圖的時代背景下,云計算基礎設施建設(云基建)正以戰略引擎的姿態,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點。隨著《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深化‘人工智能+’行動”“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以及發改委《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的系統部署,我國云基建已從技術設施層面躍升為國家戰略競爭的核心領域。伴隨著以DeepSeek為代表的國產開源大模型的爆發式增長,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國內迅速普及,人工智能的開發和使用對算力、數據存儲以及智能調度能力的需求激增,云基建成為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堅實數字底座。云計算基礎設施指構建和提供云計算服務的基礎資源和組件,包括硬件、虛擬化技術、軟件平臺、網絡資源以及數據中心設施,能夠提供計算、存儲、網絡等基礎資源以及多方面的服務,對數字化轉型具有重要意義。云計算具有彈性擴展、智能調度和資源集約化的優勢,云基建成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經濟新的增長點。
DeepSeek大幅降低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門檻,推動企業、政府及大量個人用戶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多地應用到日常場景中,導致總體的算力需求激增,算力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成為了當前企業面臨的應用瓶頸。根據IDC研究,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模型逐步擴大應用,企業將面臨多方面的挑戰。其中,算力基礎設施是關鍵議題,企業當下面臨的相關挑戰包括但不限于計算架構難以支持大規模應用、與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相關的高昂成本投入,以及高性能的計算資源的不足。云計算基礎設施為企業的算力困境提供了優良的解決方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服務可為企業按需提供容量,支持靈活的模型訓練和內容生成;算力租賃使用戶按需租賃計算資源,降低成本并提高靈活性;算力共享通過資源池化和動態調度,實現資源共享和成本分攤;智算中心集成高性能的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提供一站式服務,支持大規模人工智能應用。云基建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和靈活性,還降低了用戶的使用成本,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
云基建對經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國家和地區層面,多個國家和地區明確將云基建置于戰略地位。美國發布《國家網絡安全戰略》等多個文件,加強云計算行業應用和云安全發展;歐盟則于2018年設立了“數字歐洲”項目,計劃向該項目撥款92億歐元,旨在通過投資超級計算、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等領域,確保歐洲擁有應對各種數字挑戰所需的技能和基礎設施,提升歐盟的國際競爭力;日韓不斷擴大云計算投資規模,日本總務省早在2010年5月就發布了《智能云研究會報告書》,提出“智能云計算戰略”,韓國在2025年1月公布超級算力基建項目初步計劃,根據韓國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公布的項目計劃,韓國預計在2027年建成一個配備3萬張高性能GPU、計算能力達1Exaflops的超級計算平臺,規模為2萬億韓元(約合15億美元),旨在為韓國本土企業及公共機構提供AI研發與應用的底層支持;2024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培育算力產業生態”,2024年12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制定了《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標志著中國開啟新一輪以數據為中心的數字基礎設施布局。在企業層面,多個行業巨頭也正在積極布局云基建,2025年2月24日,阿里巴巴宣布將在未來三年內投入3800億元,用于云和AI硬件的基礎設施建設,此舉不僅超過了該公司過去十年的總投資,也創下中國民營企業在該領域的投資紀錄;2025年2月25日,百度宣布將1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0億元)托管資金轉向云計算與AI基礎設施建設;中國移動2024年計劃算力網絡投資達475億元,同比增長21.5%,目標是構建“規模與技術雙領先”的全國性算力網絡,支撐全國算力網絡中樞建設;中國電信2024年涵蓋云與算力的投資計劃額則為180億元,其中,智能算力總規模增幅達90.9%;中國聯通雖未公布具體開支金額,但提出“算網數智”投資適度超前的目標。
生成式人工智能通過解放人力資本、釋放數據價值和重構生產工具范式,系統性推動新質生產力躍升。在人力資本維度,生成式人工智能將勞動者從重復性勞動中解放,轉向戰略決策與創造性工作,如代碼生成工具使開發者聚焦系統架構設計,金融AI助手將分析師精力轉向投資策略創新,實現人力資本向價值鏈高端的結構性躍遷。在數據價值層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構建數據要素智能化的閉環體系,通過多模態大模型將海量數據轉化為生產力,例如工業設備數據實時診斷生產故障、生物醫藥數據驅動靶點發現,使數據價值從被動存儲轉向主動創造,而在生產工具領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動傳統工具向“自主認知體”進化,如數字孿生平臺實現制造參數自優化、生物計算引擎重構藥物研發流程,形成“工業大腦”“科研智能體”等新范式。三者協同形成“人機共智-數據驅動-工具進化”的增強回路,不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更重構了知識創造與價值生產的底層邏輯,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根本性變革動能,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離不開云計算基礎設施的支持。
云計算基礎設施通過構建彈性智能的算力底座,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開發迭代與產業落地提供基礎支撐,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數字基座。在算力基建層面,云計算通過虛擬化技術整合大量物理資源,提供彈性擴展的計算能力以及高效的數據存儲和處理服務,滿足開發者對大規模數據處理和復雜模型訓練的需求;在應用推廣維度,云計算使開發者無需自行購置和維護昂貴的硬件設備,通過云平臺即可訪問所需資源,降低了開發門檻和成本,促進了技術的普及;更深遠的影響在于,云計算與生成式人工智能共同催生“云智一體”新業態,通過將云計算的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與人工智能的技術相結合,為企業提供一體化的智能化解決方案。這種結合不僅提高了計算效率和數據處理能力,還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使企業能夠更便捷地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業務創新和智能化升級。
這種雙向賦能推動全球云計算市場與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形成增長閉環。本質上,云計算正在重構生產力發展的技術經濟學公式——通過將固定成本轉化為可變成本、將技術門檻轉化為即插即用服務,使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的智能革命從實驗室快速滲透至千行百業,最終形成“云上智能爆發-產業效率躍遷-經濟價值創造”的新質生產力演進路徑。隨著云邊端協同、算力網絡化等技術的成熟,云計算基礎設施將持續釋放“智能普惠化”的乘數效應,推動人類社會向全域智能生產模式加速轉型。
作為支撐人工智能創新與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底座,我國云基礎設施建設正邁入系統性升級的關鍵階段。面對全球人工智能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云基建的進一步建設需要關注以下方面。首先,深化“東數西算”戰略布局,依托八大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和十大數據中心集群,優化算力資源東西部協同配置,推動西部清潔能源與東部算力需求高效對接,形成跨區域算力調度能力。其次,打造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加快智算中心建設,重點發展支持大模型訓練的高性能算力設施,提升智能算力占比,構建覆蓋訓練、推理、邊緣計算的多元算力供給體系。再次,強化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推進算力設施國產化。突破人工智能芯片、分布式計算框架等關鍵領域,建立自主可控的算力技術生態鏈,逐步提高服務器、存儲等核心設備國產化率。最后,完善網絡通信支撐能力,建設高速互聯網絡通道。構建支撐算力調度的新型網絡基礎設施,發展確定性網絡、全光網等技術,實現算力樞紐間超低時延互聯,確保全國算力資源的高效流通與協同。
展望未來,云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引擎之一。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底座,云基建將深度融入實體經濟發展,通過算力普惠化、服務智能化與資源集約化,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重構與新興產業加速孵化。在產業層面,云計算與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合將催生智能制造、智慧農業等新業態,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在社會服務領域,云上政務、遠程醫療、智慧教育等應用將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釋放民生消費潛力。與此同時,云基建的區域協同布局將助力“東數西算”等國家戰略落地,優化資源配置效率,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注入動能。隨著云網端一體化發展,中國有望在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構建起技術自主、生態開放的云服務體系,既為國內大循環提供創新土壤,又為國際雙循環搭建數字橋梁,持續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作者:何青,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姚天宇,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成果[24XNN00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