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雙向發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關鍵問題
- 發布時間:2025-03-31 11:46:49
- 來源:中宏網
民營企業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的核心動力,但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是制約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瓶頸。2月17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強調要“繼續下大氣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2月28日,人民銀行等五部門聯合召開金融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提出從金融供給側入手,健全政策框架,增加金融供給總量,優化供給結構,多渠道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無疑是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有利于強化落實,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營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民營企業融資面臨金融供給總量不足與結構性失衡
一是我國目前以銀行信貸為主的金融體系對民營企業金融供給總量缺口顯著。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金融體系具備資本配置、風險管理、價格發現等功能,理論上,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放大杠桿效應,驅動民營經濟穩定增長。如通過提供信貸、債券、股權等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幫助民營企業獲得更多資金用于擴大生產或投資、提升技術水平和企業轉型升級;通過優化資源配置、降低融資成本等方式,間接提升民營企業的杠桿效應。但實際運行中,民營企業獲得的金融支持,與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存在顯著不匹配。具體來看: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和90%以上的市場主體數量。然而,截至2024年6月末,銀行業民營企業貸款余額71.76萬億元占企事業單位貸款余額比重(42.70%),顯著低于其經濟貢獻度,金融體系對民營企業的信貸供給總量存在不足。
二是以銀行信貸為主的金融供給與民營企業實際金融需求存在結構性不匹配。每十個新產品中有8個來自民營企業,每十家高新企業中有9家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需要長期資本予以支持,但民企現有融資渠道以短期信貸為主。股權融資、債券市場等長期資本,對民營企業而言,門檻較高,操作復雜,難以成為其主要的融資途徑。股權市場中,截至2025年2月18日,注冊制下A股上市民企(3415家)數量占比63.3%,較2019年年底提升4.6個百分點;上市民企市值(35.02萬億元)占比39.85%,較2019年年底提升4.54個百分點,民營企業股權融資規模和總量還有待提升;債券市場中,我國債券市場對企業發債的準入門檻較高,企業債主要服務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發債記錄較少,加上銀行和公募基金對于債券投資的風險控制要求較高,對民營企業債券的投資意愿不足,債券市場民企信用債存量占比不足5%。
三是風險分擔機制不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成本難以實際下降。當前,商業銀行信貸投放評估仍以“主體資質評級、抵質押物價值評判、還款來源評判”等為主,導致輕資產、高成長型民企在金融市場中相對弱勢,融資可得性、可及性差。盡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民營企業融資的政策,但在實際操作中,部分地區和金融機構未能有效落實風險分擔機制,存在擔保費率過高、擔保額度有限等突出問題,金融機構為覆蓋風險,會通過利率溢價增加風險補償,民營企業的實際融資成本較國企高出2~3個百分點。
當前,民營經濟發展面臨局部性、階段性挑戰,金融服務民營經濟存在嚴重的供需失衡,必須繼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完善金融制度和政策,健全與民營經濟相匹配的金融支持體系,給予民營企業更有效、更有力的金融支持。必須加強政府的引導和服務,鼓勵民營企業練好內功,增強自身持續發展能力,形成有效融資需求。通過供需端雙向發力,優先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逐步降低融資成本,助力民營企業翻越“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保持民營經濟的韌性和活力,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供給端:構建差異化民營金融服務體系,增加對民營企業的金融供給
一是建立多層次信貸服務體系,匹配民營企業多元金融需求。在金融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中,國有大行、中小銀行和地方性商業銀行、小貸公司等金融機構應各有分工和側重點。
國有大行應借助其在資本、聲譽、科技和市場方面無可比擬的優勢,發揮國有大行金融支持民營企業“頭雁”作用。一是聚焦于支持規模以上和高科技民營企業,助力其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國際化發展方面取得突破;二是充分利用其篩選優質企業、大規模迅速調配資金的機制,強化金融科技應用,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高風險評估和定價能力,針對性開發民企適用的信貸產品。中小銀行和地方性商業銀行可憑借其靈活性和對本地市場的熟悉度,結合地方特色產業集群,為中小微民營企業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務,滿足其日常經營和地方發展需求。小貸公司等非銀金融機構通過金融租賃、融資租賃、供應鏈金融等模式,補充服務新型創業企業和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
同時,完善風控機制和激勵機制,合理提高民營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一方面,建立全面的、系統性的、可持續的省市縣多級市場化風險分擔機制,減輕金融機構風險負擔,使得銀行愿貸、敢貸;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民營企業授信業務盡職免責機制,減輕從業人員展業顧慮。最后,明確信貸政策支持導向,鼓勵金融機構在產品、營銷服務等方面持續創新,通過國有大行、中小銀行、地方性銀行和小貸公司等不同層次金融機構的協同配合,建立匹配民營經濟地位的信貸支持體系,增加民營企業的信貸占比。
二是推動資本市場擴容與工具創新,為民營企業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我國目前融資仍以銀行貸款為主,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規模占比較低。對此,應優化資本市場功能,在符合標準的情況下,進一步降低民營企業利用股票和債券融資的門檻,擴大民營企業直接融資。一方面,推動資本市場化改革,完善股權融資體系。完善股票發行注冊制,降低民營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門檻,優化市場交易制度,激發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等板塊服務民營企業的活力;推動創業板和科創板擴容,大力發展北京證券交易所,打造民營企業股權融資的主場,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上市融資;推廣科技創新債券、小微企業增信集合債券等創新工具,豐富民營企業股權融資方式;將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納入上市后備資源庫,提供上市輔導等服務,幫助其提升股權融資能力。另一方面,加快推進分層債券市場建設,完善民企債券融資體系。構建民企債券融資“分層”支持體系,通過信用風險緩釋工具、擔保增信等方式,降低民企發債門檻;對難以直接發債的民營企業,借助產業基金、供應鏈核心企業等渠道,間接獲取債券市場資金;創新民營企業債券融資工具,推動債券融資支持工具擴容增量,鼓勵機構投資者配置民營企業債券;允許企業依托應收賬款、融資租賃、小額貸款等基礎資產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拓寬融資渠道。
三是讓政府更有為,推動完善融資配套機制,營造更優的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一是全力抓好政策落實,堅決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各種障礙,為民營企業營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二是各地政府要加快完善民營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和融資擔保風險補償機制,建成以“國擔基金-省級再擔保機構-市(縣)直保機構”為主的傘狀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實現對民營中小企業增信,從而破解民營中小企業信用不足、信息不對稱等融資制約,有效撬動金融資源流向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等,降低融資成本、增加金融供給。三是各級工商聯要充分發揮“聯”的優勢、“商”的作用,架好橋梁、做好紐帶,及時收集企業訴求,積極搭建政企溝通橋梁,會同金融管理部門、金融機構提升民營企業融資可得性和便利性。
三、需求側改革:民營企業要加強自身治理,練好內功,形成有效金融需求
民營企業作為金融需求方,應摒棄“等、靠、要”的思想,通過強化內部治理,合法合規經營,塑造自身過硬的發展能力,形成有效金融需求。對此,可在以下三方面發力:
一是明確自身主責主業,避免盲目多元化經營。通過聚焦核心業務領域和專業化發展,加強自主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二是緊跟產業升級與轉型步伐,積極擁抱新技術,加快數字化改造,從而優化業務流程,提升運營效率,增強抗風險能力。三是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健全內部控制與財務管理制度,確保合法合規經營。四是加強信息披露,重視信用管理,構建和諧的勞資關系,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以良好的企業形象贏得市場信任。
在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完善民營企業金融支持體系既是經濟命題,更是改革深化的關鍵突破口。我們應當認識到,當前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一些困難和挑戰,是局部的、暫時的、能夠克服的。對此,需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端通過制度創新擴大有效金融供給,需求端以內生能力提升增強融資適配性,進而形成“金融‘活水’精準澆灌——民營企業茁壯成長——經濟基礎持續鞏固”的良性循環。(作者:涂永紅,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財金學院教授;羅百英,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