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宏觀經濟管理特刊專刊
縣(區)委書記談高質量發展——浙江柯橋
- 發布時間:2019-01-22 10:41:09
打造“國際紡織之都”助推高質量發展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委書記沈志江
柯橋被譽為“托在布上的城市”,擁有全球知名的紡織產業集群基地和中國輕紡城市場群。進入新時代,柯橋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瞄準“綠色高端、世界領先”目標,以拉長產業鏈、補強創新鏈、提升價值鏈、優化生態鏈為導向,堅持改革強區戰略,搶抓“一帶一路”機遇,推進中國輕紡城“市場進化”,向時尚創意設計和創造之都轉型,打造新時代“國際紡織之都”。
2017年,中國輕紡城市場群實現成交額1946億元,同比增長12.8%,位居全國專業市場第一位。依托中國輕紡城的集聚輻射效應,2017年柯橋區成功簽約開工重大項目69只,總投資1504億元,實現紡織品出口621億元,其中“一帶一路”國家占比達到54.6%,是浙江省首個單行業出口突破100億美元的縣(市、區),成功創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基地。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強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
一、提高政治站位,樹立傳統紡織市場“新風向標”,從集聚發展走向集群發展
一是以新發展理念細化市場分工,形成五大市場格局。中國輕紡城堅持改革開放不停步,致力打造“國際化、時尚化、智慧型、復合型”的國際一流綜合市場,不斷優化硬件和軟件配套,推動實體市場“騰籠換鳥”。以升級商業模式為重點,對現有的部分老市場、低效率倉儲物流設施等進行資源整合、功能調整,形成了倉儲物流區、原料交易區、面料交易區、創新發展區、國際貿易區等“東西南北中”五大市場格局。中國輕紡城現占地面積180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達390萬平方米,營業用房2.8萬余間,市場群注冊經營戶30648家。
二是以人民為中心完善民生配套,繁榮五大城市商圈。緊抓“最多跑一次”改革“牛鼻子”工程,以企業投資項目行政審批集成式改革省級試點為契機,全區97.05%的行政權力事項已經實現“最多跑一次”,成為全國辦事效率最高、政務服務最優的地區之一,營商環境“軟硬齊升”。同時,有序發展步行街商圈、笛揚商圈、藍天商圈、萬達商圈、柯巖旅游商圈,促進輕紡城“東西南北中”五大市場功能區與居民生活區無縫銜接,舉辦首屆運動休閑時尚周,榮獲2017年“世界休閑創新獎”,十年來,旅游總收入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分別增長45%和28.6%,“產城游”深度交融。
三是以國際化視野提升產業鏈條,形成五大發展中心。立足紡織工業先發優勢,大力發展配套現代化生產性服務業,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6:50.8:46.5,成為國際性紡織制造中心、貿易中心、創意中心、科技中心、物流中心。時尚創意功能平臺和展示基地成為全國試點,僅一年培育引進創意創新型企業392家,設計(研發)型機構147家,紡織服裝設計師達3000余人。目前,中國輕紡城年成交各類紡織品150億米,日發送量達4100萬米。市場交易的紡織品種類達4萬余種,其中高附加值紡織品占比達20%。
二、調整產業結構,拓展現代服務產業“新增長極”,以集約發展引領創業創新
一是主導創意經濟,努力校準“時尚柯橋”新坐標。全力打造時尚創意千億級產業,引導企業由“賣產品”向“賣創意”轉變。積極打造設計“夢工廠”,“中歐時尚夢工廠”項目順利落戶柯橋,第一批10家意大利企業正式入駐,已開展2場品牌發布會和精準對接會,計劃到2020年引進100余家以歐洲為重點的國內外時尚產業企業和一批時尚設計創業人才,發揮產學研一體化優勢,打造成為柯橋時尚產業發展的中樞。在大項目、大企業、大平臺的帶動下,2017年,柯橋區累計落戶創意設計機構381家,紡織創意基地企業營業收入達12億元,同比增長20.55%,帶動相關企業形成239.7億元銷售。
二是壯大會展經濟,傾力打造“絲路柯橋”新典范。從本地辦展、組團參展,再到境外辦展,“三步走”傾力打造“絲路柯橋”。辦精辦好“時尚周”等高端活動,連續20年舉辦中國紹興柯橋國際紡織品面輔料博覽會,2018春季紡博會吸引專業采購商48015人,其中境外采購商7525人,分別較上屆增長20.4%和21.4%。實施“絲路柯橋”三年布展規劃,搭建“布滿全球”對接會、國家面料館等平臺組織企業“走出去”參展、辦展。在成功舉辦2017緬甸國際紡織品展、2018“絲路柯橋”巴基斯坦面料展的基礎上,今年還將舉辦第二屆緬甸紡織博覽會和首屆菲律賓紡織博覽會。
三是做強網絡經濟,全力塑造“網絡強區”新標桿。加快建設網絡強區,建立線上展示引領與線下互動體驗相融合的全新采購模式,實現“網上劃行歸市”,構建精準營銷體系,“互聯網+”增長優勢凸顯。“網上輕紡城”日均訪問量達230萬次,入駐企業總數達87209家,2017年輕紡城網上交易額303.7億元,同比增長37.5%。今年前5月,輕紡城網上交易額同比增長87.62%。輕紡城市場被列為“中國網上網下融合市場30強”、“浙江省網上網下融合示范市場”。信息化嫁接,使輕紡城發展再次脫穎而出。
三、堅實工業根基,用好產業轉型升級“新指揮棒”,借協同發展實現綠色高端
一是實施印染產業集聚工程,促進工業基礎在集聚中再提升。將全區200余家印染企業整合到100家左右,并全部集聚到濱海工業區。2017年,全區印染產業實現產值、利潤同比分別增長20.3%和37.1%,集聚提質成效明顯。與此同時,高標準推進工藝裝備革新,同步打造藍印時尚小鎮。專門制定設備、工藝技術、“三廢”治理等方面的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并成立區集聚審核委員會,把關審核企業新建廠房、新購設備和工藝技術路線等;大力推動紡織印染類企業創新發展、“機器換人”,使全區高端設備普及率達60%以上,紡織工業基礎在集聚過程中高標準提升。
二是實施配套產業整治工程,促進實體優勢在整治中再升級。以全面消除環境污染、規范發展配套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總體目標,大力推進工業小區整治提升,出臺工業小區整治17條驗收“標準底線”,對全區范圍內的工業集聚區、家庭工業集聚點、出租廠房開展大規模“拉網式”排查整治。去年以來,全區共整治提升工業園區(小區)131個,關停退出10個,關停“低小散”企業近5000家。對符合規劃、成長性和創新性好的小微企業,加大扶持力度,打造一批綠色產業小區,不斷提升產業平臺能級。
三是實施智能產業兩化工程,促進資源配置在兩化中再優化。深化省級智能紡織印染裝備產業試點,在紡織印染領域廣泛開展“機器換人”“兩化”融合工作,加快生產線信息化改造,全力推進智能車間建設。涌現了如興明染整、永利印染、諾億毛紡等一批兩化融合標桿示范企業。同時以第一批省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創建為載體,重點培育我區現代紡織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資源要素在“兩化”融合中不斷優化配置。截至目前,全區有20家紡織印染類企業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9家企業的研發中心成為省級高新技術研發中心。
四、注重人才集聚,打造世界科技中心“新驅動力”,促智慧發展瞄準國際領先
一是筑引智之臺,新興產業集群構建初見雛形。中國輕紡城三十年的發展離不開人才與創新。尤其是近年來,通過加強與高等院校交流合作,借助浙江“千人計劃”紹興產業園、外國高端人才集聚區、紡織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等平臺優勢,已簽約落戶院士級專家12人,集聚國家級、省級“千人計劃”人才84人,紡織創意設計人才3000余人。新時代,人才集聚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注入了全新動力,促進人才和高端項目加速集聚,航空設備、精準醫療、3D打印等多種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初見雛形。
二是搭引才之路,世界人才精英簽約集聚落戶。通過與北美浙大校友會、歐美精英創業家協會等單位合作新建9家海內外引才聯絡站,建立美國波士頓海外孵化器投入運營,引智腳步向全球人才集聚區深入邁進。組織開展“千人計劃專家柯橋行”、2018年中國柯橋高端紡織產業“千人”論壇等人才對接活動,已累計邀請專家300人次、企業和風投機構1100人次開展精準對接。于2016年面向全球,啟動首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第二屆大賽吸引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33個項目參賽,科技成果、項目技術、人才資本在紡都不斷迸發出“創新火花”。柯橋區“以站、以會、以賽”引才之路進一步延伸。
三是結智慧之果,領軍人才項目凸顯磁場效應。依托金柯橋科技城、浙江“千人計劃”紹興產業園,加快建設“基地+載體+人才”的“智慧紡織”模式。“司泰克”超高硬度無粘結相碳化鎢產業化項目、“國千”人才李洪文主導開發的“多功能啞光新型轉移膜項目”、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郭其鵬教授研發的高性能碳纖維項目等紛紛落戶柯橋,為柯橋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轉型影響。2017年全區傳統產業技改投資增速和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率分別達13.6%、10%,高出全省11.1和2.8個百分點。
五、激活投資潛能,匯聚國際紡織之都“新活力源”,強融合發展再造品牌優勢
一是聯絡鄉音鄉情,增強“浙商回歸”“輻射力”,實現創新與創造友情融合發展。為更好地促進資本集聚,全力擁抱杭州灣“大灣區”時代,積極舉辦會稽山論壇、世界會計論壇等,聯絡各界知名人士,大力推進浙商回歸,借地緣、血緣優勢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共同打造“紹興大城市建設的排頭兵,接軌滬杭都市圈的橋頭堡”。近五年全區實際到位浙商回歸資金420多億,位于全市前列。在“浙商回歸”的強有力帶動下,2018年簽約的20個項目中紡織新材料提升項目已落地,總投資20億元的人體穿戴式外骨骼仿生機器人項目正式簽約落戶柯橋。
二是強化黨建引領,凝聚“紅色資本”“向心力”,實現改革與穩定有機融合發展。全面強化組織建設和黨員管理,對黨員經營戶的銷售額、納稅額、投訴率、被處罰情況、公益參與度和黨內政治生活參與度等情況進行實時記錄、評估、監督考核,強化“紅色布商”先鋒模范作用。搭建“紡城有家”黨群服務中心,促進“紅色資本”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先行先試、全面發動。在黨建強有力的引領下,去年我區共培育省、市“隱形冠軍”企業35家,300家企業列入省“專精特新”培育庫,當年新增主板上市企業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6家,股改企業7家。去年2月揭牌的金柯橋基金小鎮已引進各類基金及管理公司186家,管理資金超1000億元。
三是致力共建共享,擴大“一帶一路”“朋友圈”,實現開放與開拓同步融合發展。按照堅持城市與市場、產業與市場、線上與線下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加快推進輕紡城轉型創新步伐,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戰略,在開放中不斷開拓新市場,著力優化紡織印染產品出口結構和外貿主體結構。通過推進“廿展千企”柯橋紡織全球行活動,組織企業參加“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際性展會和上海國際面料展、廣交會等重點國內展會,打響“柯橋?中國輕紡城”區域品牌。目前,我區紡織印染產品已出口到192個國家和地區,“國際紡織之都”正成為“一帶一路”戰略樞紐上的“絲綢明珠”。